close

在政策方案的解決途徑中,有所謂「組織選擇的垃圾桶模式」(A Garbage Can Model of Organization Choice)和決策之卡內基模式,試就其核心概念來加以敘述。


 




(一)組織選擇之垃圾筒模式﹕

柯漢(M. Cohen)、馬屈(J. March)、歐爾森(J. Olsen)三人在1972年發表「組織選擇的垃圾桶模式」一文,該理論認為組織基本上是處於「有組織的混亂狀態」(organization anarchies),因人們並不清楚自己的問題偏好是什麼,固偏好乃是基於行動而形成的。再者,成員對組織運作真正運作過程也不甚了解,僅約略知曉自己的工作及自己和整體組織的關係,故大部分工作均採行「由經驗中學習」或「錯誤嘗試法」。最後,在決策的過程中,參與者來來去去,故組織是相當流動性的。基於上述特質,該派學者認為機關組織的決策應非是經理性思考的產物,在機關組織的決策結構中,如同一個由問題、替選方案、參與者、選擇機會,四項分立的支流所匯聚而成的垃圾桶,而該一機關組織最後所產生的決策如何,端視垃圾桶中的問題是否正好碰到解決方案,又解決方案是否符合參與者利益,以及決策者是否有機會同時發現問題與解決方案而定。



 



(二)滿意決策模型



賽蒙(Simon)認為人非純理性動物,而是「意圖理性」的行政人,因現實生活中有太多與組織方面的限礙限制了理性決策制定的作成。行政人僅能選擇滿意或符合期望的方案。而人的理性有下列限制﹕心理限制、多元價值的限制、組織限制、成本限制、情境限制。滿意決策模式為廣博理性決策的修正,以更務實的態度面對人類在心理與組織上的限制,而建立行政行為的決策制定模式。由於是由卡內基大學教授提出,又稱為「卡內基模式」。

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appyr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