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善用辭彙是寫作的重要條件,過與不及都不行,當你急欲表達豐富的情感,心裡想到什麼,下筆就寫什麼,這是「情盡乎辭」的理想狀況。退而求其次,當感情多過於文字表達,或急欲表達,卻力有未逮,這是「情溢乎辭」;反之,當你忽略真實感受,只用文字妝點賣弄,就是「辭溢乎情」;最糟糕的則是「情辭未達」,不僅無法表達心中想法,甚至有辭不達意的障礙。

到底華麗的辭藻是優點,還是缺點?那要看使用得當與否。莎士比亞的戲劇不就是運用大量的文字來描述人物的心情,即使一個簡單情節,故事主人翁也要講上一串對話及詠嘆?還有張愛玲的文字不也相當華麗,運用了大量的修飾,讀者對她的喜愛卻歷久不衰。

顯然,莎士比亞和張愛玲的作品,除了華麗的文字外,更有讓人啟發借鏡的內容和完整紮實的結構,全面成績已達「殺手級」境界,足見華麗的辭藻是否成為致命的缺點,不能單獨來看,唯能肯定的是,徒有炫麗優美的辭句,很難打動人心。



一、坐而言,不如起而行: 務實  一步一腳印

(1)「知」是「行」之始,「行」是「知」之成,唯有親身體驗,方能充分落實其意義。 (2)至聖先師孔夫子諄諄訓勉(殷殷勖勉)人們:「坐而言,不如起而行。」為此,多少人曾再三地自我鞭策,多少書上曾叮嚀再叮嚀,它激勵出人們奮發向上的鬥志,產生了一股昂首攀爬的動力。(3)有所行動,未必每次都成功;但坐而不行,絕無任何成功可言。 (4)揆諸古今中外,多少人慨論時事,不如振臂救國;多少人極力陳說,只待體行實現。我們若真願不斷提昇、前進,便應時時牢記此人生方鍼(針)──「坐而言,不如起而行。」 (5)有句古老而充滿智慧的箴規:「為者常成,行者常至。」確實,天下無難事,只怕有心人,與其竟日臨淵羨魚、高談闊論,不如本著不畏艱難的精神去做事,則世間絕無「為者不成、行者不至」之理。 (6)《老子》(道家首要經典《道德經》)一書有言:「合抱之木,生於毫末;九層之臺,起於累土;千里之行,始於足下。」若僅知坐而言,數年後仍舊在原地踏步,對他人始終是望塵莫及;倘懂得一步一腳印的道理,則所有的良機必然掌握在自己手中,任何艱鉅的任務亦將有圓滿達成之日。 (7)每個人都想成功,對自己未來都有一張完美的藍圖,但若不去執行,它永遠只是紙上談兵、虛幻不實;惟有親身實踐,克服萬難,才能建造成美麗的樓宇。 (8)好高騖遠、不切實際的空談,只是讓人生活在夢裡,自我陶醉,無法清醒,再多的理想與憧憬,終將歸於幻滅;等到韶光飛逝,驀然回首,一切的懊悔都無濟於事。我們當勇於面對現實,挺起脊樑,奮發振作,為自己走出一條康莊大道,最後的榮耀必定真實地來到眼前! (9)「愚公移山」是流傳千年的寓言神話,儘管愚公曾被鄰人笑是傻子,然其堅确不搖(堅確不搖)的信念,終究成為了「為者常成,行者常至」的最佳寫照,更是對那些成天只會坐而言的人的一大諷刺! (10)彭端叔的<為學一首示子姪>一文曾舉一個發人深省的例子——「蜀之鄙有二僧,其一貧,其一富。貧者語於富者曰:『吾欲之南海,何如?』富者曰:『子何恃而往?』曰:『吾一瓶一缽足矣。』富者曰:『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,猶未能也。子何恃而往?』越明年,貧者自南海還,以告富者,富者有慚色。」描述得真好,這個例子對只會妄想成癡的人而言,實在是一記當頭棒喝!試想:那位富有和尚雖然物質條件甚為優越,但他始終停留在規畫階段,未付諸行動;窮和尚儘管只帶著簡陋的食具而行,但他克服了外在環境的艱困和千里之遙的阻礙,憑著恆心和毅力,終達成至南海朝聖的壯舉;兩相比較,不是令人有一番強烈的感受嗎?此不僅蘊含深刻的警醒作用,亦充分證明「坐而言,不如起而行」之真諦。 (11)先總統 蔣公認為:「古往今來,宇宙之間,只有一個『行』字,纔能創造一切。」衡諸史冊,細繹其義,自有許多顛撲不破的事實存在!



二、知識與智慧:


(1)西諺有言:「知識就是力量」,這句話正促進了西方科學的發達。 (2)前人說過:「智慧便是財寶。」洵然,只要仔細品味此言,並加以實踐,即可知其奧妙與真諦。 (3)智慧乃天生稟賦,是與生俱來的資質;知識乃學問見識,是後天習得的學識;前者使人聰明,後者令人多才,惟二者皆需靠不斷地向外吸收,方能彼此長進。 (4)知識來自於外在資訊的接收,智慧則是內在心靈的增長。 (5)知識的充實,來自於智慧的選擇;智慧的增長,繫於不斷汲取知識的基石。 (6)知識不可脫離智慧,智慧亦離不開知識。知識的獲取有賴於智慧的抉擇,否則生吞活剝、一概接受,易讓人華而不實或食古不化,仍像「兩腳書櫥」一樣,不辨良窳,不分菁蕪,終是個書呆子;智慧亦需外在知識的哺育與培養,才能滋長壯大、圓滿充實,也才能發揮功用,不致淪於原地踏步。兩者之間,始而相輔,終而相成,其標的是求得臻於睿智聖明的境界。 (7)讓知識與智慧永伴身旁,成功必定指日可待。 (8)知識與智慧合併起來,即形成燭光,能照亮一個人,也能照亮無數的人。 (9)知識與智慧,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原動力,人們憑這兩個基礎,披荊斬棘,克服萬難,在蛇虺瘴癘的叢林中,開拓了活動的空間,擴大了生命的領域,改進了生活的方式,開創一個又一個的輝煌時代。 (10)知名學者羅家倫說過:「學問是知識的聚集,是一種滋養人生的原料,而智慧卻是陶冶這原料的鎔爐;學問好比是鐵,而智慧是鍊鋼的電火。」其意正是在闡明──知識與智慧是相輔相成、互為表裡的。 (11)知識與智慧的力量是無窮的,從古至今,一切文明的產物,都是此二者之結晶;我們當繼往開來,讓前人的知識更加累積,個人的智慧更為豐碩,為人類的永續生存奠定無可動搖之磐石!



三、知止與知足: 多則惑 少則得


(1)《老子》一書言道:「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。」這正是發人深省的一番金科玉律。 (2)做人懂得「知止」,才能穩定腳步,認清方向,趨吉避凶,安安穩穩地繼續未完成的旅程。 (3)為人做到「知足」,可以使一己滿足於所保有的一切,在穩定中求成長、求進步,便可直道而行,不受任何外在的誘惑與逼迫。 (4)「知止」並非要我們失去積極進取、勇往直前的意志,而是要我們能擁有冷靜的心,行所當行。 (5)「知足」亦非要我們拋棄欲望、甘於貧賤,而是要我們依循正道,為所當為。 (6)明代大儒呂坤在《呻吟集》中說:「人人知足,則天下有餘;人人安分,則天下無事。」這雖是一番老生常譚(談),但仔細思之,卻有一番意味深長的道理存在,正因為「知足常樂」,才得以翦除不必要之紛爭,讓人們相親相愛、珍惜所有。 (7)曩昔農業社會,民風淳樸,人們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,每天為著三餐溫飽而辛勤努力,對其它事從未有過奢想,心中只有感謝上蒼賞給飯吃,日子過得愜意自適,這種但求豐收而無其它非份之想的心理,為早期先民開創了質樸自然、無憂無慮的生活,儘管在物質上堪可度過或甚為貧窮,但精神上卻是非常豐裕。如今,隨著經濟層面的進步、生活水平的提昇,人們的慾望變得無窮無盡,除了在物質方面獲得充分的滿足之外,精神層次卻相當貧瘠,其重要關鍵正緣於在物慾橫流的環境下,失去了往昔那份「知足常樂」之心,這實在值得人們深切省思! (8)蘇軾、蘇轍兄弟不僅以文章出名,亦誠然是生活品味者,蘇軾在<超然臺記>一文中言道:「人之所欲無窮,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;美惡之辨戰乎中,而去取之擇交乎前,則可樂者常少,而可悲者常多,是謂求禍而辭福。夫求禍而辭福,豈人之情也哉?物有以蓋之矣!」蘇轍在<黃州快哉亭記>一文裡亦道出:「使其中不自得,將何往而非病?使其中坦然,不以物傷性,將何適而非快?」確實如此,人若一味地追逐名利、貪慕富貴,不斷地追尋那永不滿足的物慾,是絕對得不著快樂的,到頭來還要感嘆自己失去了多少可貴之物,落得黯然神傷;一個懂得知足的人,不會與他人斤斤計較,到處奔波驅馳、蠅營狗苟,反而有許多時間去欣賞大自然,體驗物外之趣,放下一切俗念,返璞歸真,尋回本心,進而得到人生的真、善、美,此等人精神矍鑠、優遊自在,是天下最富有的人,其理念就是立足於「富在知足,貴在求退」的認知上。



四、 常懷感謝心: 感恩與回饋


(1)每讀到陳之藩先生所寫的<謝天>一文,心中總是充滿感動。 (2)試想:我們得到社會廣大的恩澤,如果沒有感謝的心,豈不是太忘恩負義了嗎? (3)常言道:「一日之所需,百工斯為備。」只要是有良知的人,都會知道心懷感恩,秉此之心去回報那些默默無聲的奉獻者,如此的人生才有意義可言。 (4)積極的感謝,會不斷地貢獻力量幫助他人,而人群之間互相協助、互存感激,便可以成為一股循環不息的宏大力量。 (5)消極的感謝,至少不會給別人製造問題、帶來麻煩,便是做到潔身自愛。 (6)即使生命中有諸多的不如意,仍需有懷一顆炙熱的心,時時存著感激之念,將逆境看成是對自己的考驗,感謝生活中有這麼多磨練意志的機會,進而開創出一個美麗浪漫的世界。 (7)人的情感有正反兩面,有喜必有怒,有哀必有懼,有愛必有憎,有好必有惡;有時歡悅,有時憂愁,有時樂觀,有時惶悚,有時開朗,有時苦悶,有時感動,有時怨恨。人生好比一舞台,社會是一座劇場,個體就是那個自編自導自演自觀自評的人,因而一個人所秉持的價值觀為何,顯現出的即是對整體環境的作為。無庸置疑的,忿狷的心理,只會為人生惹恨添愁;感恩的情意,適足以為人生灌注樂趣;你希望他人怎樣看待你,就端視你如何在舞台上表現了! (8)無論如何,人人皆應常存感懷之心,少怨尤、少批判,凡事以欣賞與讚美的角度去看待,久之,必能為社會增添祥和溫馨的氣氛。 (9)上帝有兩個住處,一處在天堂,另一處在每個懂得知福感恩的人之心中。 (10)人生之初,一無所有,幼時受父母之呵護養育,此恩此情昊天罔極;及長,得到長輩、老師之教誨提攜,又接受朋友之切磋、鼎助,其恩德難以言盡。……凡此不止一端,我們的一切均來自於外在,既有所受,焉可不思回報?



五、 人的雙手:


(1)有句話說:「雙手萬能」,這句話說得一點也不錯! (2)作家用雙手,寫出震古鑠今的不朽傑作,令人為之動容,進而一掬同情之淚。 (3)畫家用雙手,彩繪出美麗的圖畫,將人世間的五彩繽紛全然躍於紙上。 (4)工人用雙手,建造出一幢幢美輪美奐的房屋,使人們得以遮風避雨、休息睡眠,享受到家居的溫暖。 (5)農人們用雙手來播種,辛苦揮汗,採收起飽滿的穀穗和成堆的棉麻,讓大家得以煖衣飽食。 (6)太古時期,人類祖先,穴居野處,茹毛飲血,本與一般禽獸毫無差別,但人們巧妙地運用萬能的雙手,逐步創造出物質文明及高度文化,確立「人」在地球上獨一無二的地位,這一切都得感謝雙手的功勞。 (7)手,可以為善,亦可作惡;可以施捨,亦可行乞;可以打拚,亦可破壞;人生的意義為何、生命的亮度多少,就看你如何利用這雙手了! (8)有人手腦並用,奮發踔厲,力爭上游,鋪采前途;有人雙手托腮,疏墮慵懶,書空咄咄,虛耗韶光;同樣是手,結果卻大相逕庭,其中關鍵就在於是否真正讓它發揮所長。 (9)我也深深地期盼自己,能靈活地運用雙手,使它們發揮本領,開創光輝璀璨的錦繡前程,進而服務人群,回饋社會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appyr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