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 學 近 乎 知
沒有人是生下來就具有智慧的,好學便是接近智慧的不二法門。
智慧與知識不同。知識是原料,智慧便是陶冶這些原料的熔爐。譬如做菜,知識是雞鴨魚肉等素材,智慧則是把它做成佳餚的烹調手段。有知識未必有智慧,故有腹笥便便而見解冬烘者;沒有知識則必然沒有智慧,所謂「不學無術」是也。因此智慧必從知識中得來。好學可以累積知識,卻未必就有智慧,然而追求智慧的途徑卻捨此而莫由,故曰「近乎知」。
人類所以為萬物之靈,就在好學。以天賦言,人類疾走不如馬,能飛不若鷹;識途不如鴿子,團結不若蜜蜂。然而數萬年前的馬、鷹、鴿子、蜜蜂和今日並無不同,而人類卻已從原始社會的「不識不知,順帝之則」,進步到今天「贊天地之化育,可以與天地參」,相去不啻天壤。原因無它,人類好學,而其他動物不知學。人類喜歡學習前人的經驗,又善於變化開創,因此知識日增而文明日進,近百年來更駸駸乎有一日千里之勢。時至今日,人類已成為地球之主宰,視數萬年前,穴居木處,無力與惡獸猛禽相抗之狀,其智慧不可同日而語矣。
人的一生亦是一不斷學習的過程,其才智的高下亦與好學的程度成正比。孔子「學而不厭」,讀易至「韋編三絕」,經常是「發憤忘食,樂以忘憂,不知老之將至云爾。」好學如此,後世尊為至聖,可謂其來有自。所以孔門教人,不過要人好學:論語首章即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樂乎!」而讚美顏淵,特稱其「好學」。再如唐太宗,於歷代帝王中最稱英明睿智。史家津津樂道其尊賢納諫。魏徵亡,太宗曰:「夫以銅為鏡,可以正衣冠;以古為鏡,可以知興替;以人為鏡,可以明得失。朕常保此三鏡,以防己過。今魏徵殂逝,遂亡一鏡矣。」由此可知唐太宗所以英明睿智,在於「以古為鏡,以人為鏡」,亦即在好學以求治國之智慧而已。吾等凡人,如能好學,雖未必如孔子之至聖、唐太宗之英明,而學之弗措,亦能心智日開而智慧日進,小則足以應對進退,大則足以立身揚名。此即中庸所謂:「人一能之,己百之;人十能之,己千之。苟能此道,雖愚必明,雖柔必強。」的道理。
今日是知識爆炸的時代,知識之進步尤勝於往昔。處今之世,如有人自以為智慧過人,不學而能,其人非愚即狂。所謂「好知不好學,其蔽也蕩。」因此惟有以謙卑的態度去學習,好之而不已,庶幾乎有朝一日能一叩智慧殿堂之大門,而窺見其堂奧。
(作法提示:首段破題開門見山,扼要有力。二段說明智慧與智識不同,進一步闡明題旨。三段說明好學之重要性。四段舉先賢之好學為例證。末段以今日為知識爆炸的時代,更應好學作結論。)
- Jun 10 Thu 2010 15:15
好學近乎知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